醫療織物洗滌外包,為何亂象重重?
有洗滌廠為了提高效率,使用工業洗滌劑清洗醫療布草,也無嚴格的高溫消毒環節。此外,一些兒科醫用布草被夾雜在成人醫療布草中混洗,帶血的醫用布草與其他患者衣物和床單進行混洗。有洗滌廠員工坦言,他們所謂的分類洗滌,只是把醫院分開,不分科室,不分洗衣設備。
其實,這種現象并不是個案,近二十年來一直存在。究其深層原因,在于醫院缺乏對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的重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身邊不乏醫院醫用織物感染的慘痛教訓……
醫用織物感染風險的預防與控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雖然醫療保健系統有記載的相關感染(HAIS)和死亡的病例是由于醫療系統織物導致的,是罕見的,但在醫療紡織品上引起感染的微生物的相關報告說這是可能的。
有多種耐多藥的微生物可以在紡織品上存活數周,使其能夠隱藏并將病原體傳遞到表面。醫療機構所用的白大褂、床品、手術類等重復使用的織物,尤其被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污染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更需要進行標準的洗滌消毒處理工藝及嚴格規范管理。
目前我國醫用織物洗滌消毒與管理工作存在諸多問題:
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藝不規范;
沒有實施有效監管體系;
社會洗滌機構混洗的現象(醫療織物和社會上酒店、餐廳的織物同區、同機處理);
不少醫院感染織物無密閉包裝運輸問題嚴重;
重復使用的包裝容器及運輸工具無消毒處理;
污、潔織物無分區管理;
感染性與臟污性織物同機同批處理;
社會洗滌機構對醫療織物洗滌后的廢水無處理直接排放;
對醫療織物包裝使用后的包裝塑料袋沒有按醫療廢棄物的辦法進行特別處理等等。
實際情況是,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已經推出相應的政策法規,如: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主要就是針對醫療洗滌管理和醫療洗滌消毒技術兩方面提出了要求,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醫用織物分類、運送與儲存操作要求、洗滌消毒的原則與方法、清潔織物衛生質量的明確要求等。
2018年6月11日《關于印發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等三類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和醫用紡織品直接相關的變化,便是軟器械概念的推出。軟器械是指手術衣、手術蓋單等可阻水、阻菌、透氣,可穿戴、可折疊的,具有雙向防護功能的,符合手術器械分類目錄的感染控制器械,不含普通醫用紡織品。
這類醫用紡織品的清洗、消毒、干燥、檢查、折疊、包裝、滅菌、儲存、發放應在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完成。這個規范已經將手術類的醫用織物(不包括全棉織物)提升到手術器械的管理范疇,針對相應的洗滌,消毒,滅菌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規范要求。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一是《規范》還只是建議版本,尚未到達強制范疇,所以在實際發揮作用時存在相當的彈性;《通知》面臨著相當一段時間的緩沖期,手術類的醫用織物全部有全棉類更換為新材質,預計需要的周期至少要兩年左右。所以,針對醫療洗滌行業政策法規的落實尚需一定的時間。
二是醫院主管領導對于醫用織物的洗滌消毒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畢竟醫院醫用織物洗滌這部分的費用支出占整個醫院的成本微不足道,有的大三甲醫院連千分之一都不到。至于大家高度關注的醫用織物的感染控制重要性,相對于醫用器械的洗消的感染控制而言,幾乎不在同一等級。畢竟,因為醫用織物帶來的感染風險要比因為醫用器械低得多。
三是醫院醫用織物的外包業務,幾乎是一個非常封閉的生意,市場化程度非常低。即使占優勢地位的醫療洗滌企業獲得了醫院的醫用織物外包業務,也不會獲得和醫院平等對話的權利。
何時才能讓醫生護士,以及住院病人放心安全的使用醫用織物?這條醫用織物感控的征途,也許還會比較漫長……